close

  歐洲歷經文藝復興活動之後,爲藝術思想開啟一扇大門,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一波一波的藝術潮流,不斷的向外延展撞擊,並展現在歐洲不同階段的繪畫、建築等藝術作品中,歐洲也因此留下大量的文化資產。1874年,法國開始興起的印象派藝術成為繼文藝復興運動後,另一波影響後世深遠的藝術潮流,也是影響二十世紀繪畫最深的流派。

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

  爲了親身感受印象派畫風所造成的震撼,8月31日,我們決定探訪奧塞美術館,欣賞不同時期的印象派大師的繪畫作品。位在塞納河左岸的奧塞美術館除了典藏大量的印象派作品之外,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奧塞美術館原本是1900年爲了巴黎的萬國博覽會所興建的一個火車站,由於不敷使用因此被閒置多年,本來這個舊的火車站將遭到被拆除改建的命運,還好1868年,法國政府決定把她改建為美術館,這個具有法國美好年代新藝術風格的建築才得以保存下來。

  印象派繪畫精神就在於表現自然的光影,以舊車站改建的奧塞美術館挑高的大廳屋頂是圓拱型的玻璃帷幕,陽光透過玻璃屋頂投射入大廳產生自然流動的光影,恰如其分的傳遞印象派的精神,也讓參觀的旅客彷彿置身於印象派的畫作中。

  奧塞美術館典藏了許多1914年之前法國美好年代的繪畫、雕塑、攝影等作品,走至頂層則可以欣賞到如莫內、雷諾瓦、梵谷、塞尚等印象派大師的作品。

  在印象派大師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的畫作。「煎餅磨坊」(Dance at Le Moulin de la Galette, Montmartre)裡,雷諾瓦以極細膩的手法繪出陽光透過綠葉的隙縫映照在畫中每一個人物的臉上、身上的景象,展現出自然浮動的明亮光線,讓整幅畫呈現柔和愉悅的氣氛。

  除了能夠將光影的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之外,雷諾瓦在掌握人物的神韻上更是令人讚嘆!他所繪製的人物畫代表作-「彈鋼琴的少女」(Jeunes filles au piano),少女一頭直瀉而下的金色長髮,閃著如絲緞般的光芒,微捲的長髮似乎會隨風波動,雷諾瓦巧妙的筆法完美詮釋少女晶瑩剔透的膚質,少女白裡透紅的肌膚就像玫瑰花瓣一樣細緻。或許是少女天真無邪的樣貌令人感動,這張畫被廣為運用在許多的工藝品上。我的國中死黨A-Mei曾經送我一個上面繪有這幅圖畫的畫像,在奧塞美術館欣賞到原畫時,我腦海中響起了音樂盒的樂聲,彷彿那就是少女指間流瀉而出的樂章。

  除了雷諾瓦溫和明亮的畫作,在奧塞美術館也可以欣賞到如高更(Gauguin)帶著原始風味的印象派後期象徵主義畫風。和印象派前期細膩的畫法不同,高更筆下的人物沒有精緻小巧的五官,取而代之的是粗獷的線條,以及顏色鮮豔大膽的色塊,完美演繹最和諧的自然風貌。奧塞美術館典藏了素負盛名的大溪地的女人(Tahitian Women)。

  其他巨作,如莫內(Monet)的「睡蓮.綠色的和諧」(Water-Lily Pond, Symphony in Green)、賽尚(Cezanne)的「靜物」,以及米勒(Millet)以農民生活為主要素材的「晚禱」(The Angelus)和「牧羊人與羊群」(Shepherdess with her Flock),都是參觀奧塞美術館的重點。(網址:www.musee-orsay.fr)

莫內的「睡蓮.綠色的和諧」

賽尚的靜物(蘋果與柳橙)

米勒的「晚禱」

米勒的「牧羊人與羊群」

羅丹美術館(Musee Rodin)

  在奧塞美術館盡情享受一場視覺饗宴之後,我們信步前往位於傷兵大道(Boulevard des Invalides)和沼澤街(Rue de Varenne)交叉口的羅丹美術館。在這個幽靜的城市角落,展出了被稱譽為19世紀最偉大的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地獄門」(La Porte de l’Enfer)、「沉思者」(Le Penseur) 、「巴爾札克像」(Balzac),以及「吻」(Le Baiser)等代表作品。

  羅丹美術館過去是個別墅,為法國政府提供給羅丹居住與創作的居所。羅丹在1908年至1917年逝世之前,一直在這邊從事雕塑創作。羅丹逝世時,他所立的遺囑表明將把所有的創作作品捐給法國政府,而法國政府也於隔年將此棟建築改造為羅丹美術館。

  

  法國政府將羅丹的青銅雕塑放置於羅丹美術館的花園中,讓雕塑藝術與自然環境結合,讓藝術更具生命力。擺置在羅丹美術館花園前院的「地獄門」,是1880年法國政府委託羅丹製作一座類似紀念碑的銅門。羅丹以但丁的「神曲」作為題材,用扭曲的人物造型表現出人性的貪婪與欲望。同樣陳列在花園前院的「沉思者」以雙手托腮低頭沉思,彷彿是一位真的坐在公園裡不知思索著什麼的男子。我心裡想,不管晴天雨天,刮風打雷,沉思者永遠以相同的姿態深思著,還真是天底下最苦惱的一個人呢!

  羅丹除了膾炙人口的藝術創作之外,他與卡蜜兒之間的忘年之戀更令人動容。羅丹與卡蜜兒相差了24歲,卻因為欣賞彼此的才華而相互吸引,並譜成一段熱切的忘年愛戀。當羅丹深深的戀著卡蜜兒時,他曾經寫下愛情契約,誓言未來不僅只收卡蜜兒一名女第子,同時也絕對不再與其他女子交往。卡蜜兒對羅丹確實有著深厚的影響力,不僅是羅丹許多作品的模特兒,據說羅丹代表作-「吻」的女主角就是卡蜜兒,所以羅丹才能夠把那種熾熱的情感表露無遺。

  只是,這一段轟動的戀情最後終以悲劇收場,傳聞也指出,羅丹的作品其實有許多是取自卡蜜兒的原創概念,甘願爲愛犧牲自己,隱藏自己創作光芒的卡蜜兒,最後卻落得一場空,因此一直抑鬱終老。

  沒有人能夠證實羅丹的作品靈感是不是真的來自於卡蜜兒的構想,只知道隨著這段戀情的消逝,他們之間熱烈的愛情火花並未能像雕塑一般恆久綿長,只留下令人唏噓的故事。

聖心堂(Sacre-Cour)

  離開羅丹美術館時,已經接近傍晚時分,我們決定前往許多藝術家聚集與居住的蒙馬特山丘(Montmartre)度過我們在巴黎的最後一個晚上。從蒙馬特的Anvers地鐵站走出,我們沿著Rue de Steinkerque走向蒙馬特的至高點-聖心堂。沿街的店面賣著許多便宜的物品與食物。在街口買了點食物之後,我們依著階梯慢慢爬上山坡,走到聖心堂,前面的廣場已經聚集好多等待花都夕照的年輕人,感覺有點像假日的陽明山。

  走進這座因為慶祝法國從普法戰爭的殺戮中脫險的白色拜占廷式教堂,裡面空蕩蕩的,只有幾個老人坐在裡面低頭合掌、虔心祝禱。坐在教堂裡面,陽光透過彩繪玻璃照射進來,柔和的光暈照射在我們的身上,裡面一片安靜,這時候的我心裡浮起了一絲感動,雖然我並不是天主教徒,但是在那個當下,卻是感受到了一股祥和與寧靜的力量。我想,或許是一種建築結構與自然的結合,營造岀一種神聖的氛圍所使然。或許是這次的經驗太令我印象深刻,直到現在,若有機會到歐洲旅行,我還是會習慣到教堂裡坐一陣子,體驗那種幾近無聲的寧靜與平和。

  坐了一陣子之後,隨著夕陽漸漸西沉,教堂裡越來越昏暗。我們步出教堂,坐在教堂前面的石階上,邊吃著剛才買的食物,邉等待巴黎落入日暮中(剛才還感動於教堂的寧靜呢,出來馬上發現還是食物最誘人)。

  當太陽慢慢隱入遠方的建築物裡,巴黎開始點起一盞盞的燈光,馬路上的車燈就像流星滑過眼前,我們就這樣坐在聖心堂前,吹著涼風,跟繁華的夜巴黎說再見....

arrow
arrow

    Sabrina 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