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好不容易,我們終於抵達維也納機場(這是我覺得去歐洲旅遊,唯一令人感到痛苦的地方)。一步出機場大廳,就會嗅到這個在中世紀即盛極一時的城市所散發的文藝氣息。相較於其他國際機場敞亮、現代化的設計,維也納機場不僅顯得迷你,機場內部以赭紅色的木料裝潢,使得每個角落都瀰漫著一股歷史悠久的氛圍。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完成入境手續、步出海關檢驗關口,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家裝潢簡單而古樸的咖啡館;連咖啡館都在機場最醒目的位置,難怪維也納被稱為是將品嚐咖啡變成藝術的發源地,而「維也納咖啡」會在全球享有盛名了。

  搭上通往維也納中央車站的地下電車,步出車廂、順著指標走出車站大廳,只見外面空蕩蕩的,讓我們搞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而且我們到的時候才清晨六點多,連個路人都很難遇到,於是三個人就這樣晃過來又晃過去,好不容易才遇到路人,搞清楚該去的方向。後來看了其他的旅遊網站,都說從維也納機場到火車站搭巴士是最方便的,從機場出關之後直走到巴士站 (Postbus),花個6塊歐元就可以到維也納西站、南站跟中央車站,算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了。

  在開始我們的行程之前,當然得先安頓好行李。在維也納,我們住的是許多人都推薦的青年旅館-Palace Hostel (Schlossherberge)。位在半山腰的Palace Hostel其實離維也納市中心並不近,但是據說可以俯瞰維也納全景,視野非常的好;Sivi的堂嫂就說,她覺得Palace Hostel是維也納最讚的青年旅館。聽到這麼多人掛保證,我們早就對即將落腳的旅館抱著高度的期待。依著交通指引,來到Palace Hostel的入口,走進入口沒多久,就看到一棟典雅而新穎的建築,我們三個睜大眼睛、彼此相望,無法置信的問著:「這....不會就是我們要住的青年旅館吧?」不過,我們的懷疑很快就被證實了,這並不是青年旅館,而是是一家酒店,我們住的青年旅館是在這家酒店的隔壁。

  不過,當我們看到青年旅館,卻一點都不會感到失望,反而萬分興奮。因為那根本就是夢想中的小木屋,旅館前面還有一大片的草皮呢!拖著行李的我們,那個時候一點也不覺得行李是沉重的,快步就往旅館奔去。還記得,那個時候還不到Check in 的時間,可是旅館的服務人員卻很親切的先為我們辦好住宿手續,讓我們又給這家青年旅館多加了十分。進入房間之後,看到我們的房間有獨立的衛浴設備,還有一扇落地門可以通到外面的草皮,我覺得這簡直就是五星級的青年旅館,難怪住過的人都說棒。如果到維也納一遊,不在乎花一點交通時間的話,Palace Hostel真的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Palace Hostel交通:在火車站西站(WESTBAHNHOF)或市中心搭乘地鐵U3(橘紅色線)到終點站Ottakring站下車,轉搭B46或B146號公車,在Schloss Wilhelminenberg這一站下車,青年旅館的入口就在站牌的旁邊。(這間旅館的介紹都會寫從火車站西站到青年旅館的車程大約是20~20分鐘,我個人覺得是沒有這麼近。不過,青年旅館的價錢、設備跟景觀,真的會讓人覺得多花一點時間也沒關係喔!)

  地址:Savoyenstrasse 2 , Vienna, A-1160

  價格:一個人約27歐元,還含早餐吃到飽、草皮上日光浴曬到爽、夜晚的星光與夜景看到天亮。

  說到Palace Hostel,還真要感謝Sivi的堂哥堂嫂,那個時候正好回台灣辦事的他們,不但幫我們訂了旅館,還幫我們付了住宿費,連在維也納的一晚吃的中國菜都是他們付錢的,對素未謀面的堂妹同事如此款待,讓人感覺台灣人的人情味真的很濃厚。

  坐在飛機上,幾乎沒怎麼睡覺的我們,放好行李、梳洗一番之後,竟然一點都不覺得疲累,因為維也納已經張開雙臂,等待我們去探訪囉!

  • 聖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

 

交通:搭乘U3地鐵線到Stephanplaze這一站下車

   來到維也納,許多人的第一站都會遊覽維也納的地標-聖史蒂芬大教堂,我們當然也不例外。首次建築於1147年的聖史蒂芬大教堂最負盛名的就是融合羅馬式、哥德式與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以及用琉璃瓦拼貼而成的彩色屋頂。不過,我們到訪的期間,教堂正好在維護中,建築的大半部都被鷹架圍了起來,所以沒有機會看到教堂精美華麗的完整外觀。因此對我來說,對聖史蒂芬大教堂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華美的建築,而是教堂地下堆滿死人骨頭的幽暗墓穴。

  最早建於1147年的聖史蒂芬大教堂,原本是仿羅馬式的風格,經歷兩次大火的侵襲之後,僅剩下部份的斷垣殘壁。13世紀,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首次進行教堂的改建工程,將此處改建成羅馬式風格的長方形教堂。現在,位在聖史蒂芬教堂西側的大門就是那個時候所遺留下來的建築。到了14世紀,在哈布斯堡王朝魯道夫四世的倡導下,聖史蒂芬教堂被改建成哥德式風格,教堂因此成為今日所見的風貌。

  聖史蒂芬教堂最醒目的建築結構-南塔(Suedturm),徹底展現了哥德式教堂的風格。高136.7公尺的塔樓名列全球第二高的教堂尖塔,僅次於德國的柯隆大教堂。拾著南塔343階的樓梯到達頂端,不但可以俯瞰維也納,還可以近身欣賞用25萬片琉璃瓦拼成的屋頂,以及象徵哈布斯堡王朝的雙頭鷹徽章,見証政教結合,隨處可見的權勢象徵。

  後來,皇室原本打算在教堂的北端興建與南塔一樣高的尖塔,卻因為國庫困窘,因此作罷,改而建成文藝復興式的穹窿式建築。現在,在北塔上懸掛著一座重達20噸的銅鐘,每到迎接新年時,聖史帝芬大教堂就會敲響大鐘,陪伴維也納人跨越新年。而這座大鐘本身也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1683年,維也納人為了慶祝勝利抵抗奧斯曼帝國的侵略,將繳獲的槍砲鎔鑄成一座大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聖史蒂芬大教堂遭受嚴重的侵襲,這座大鐘也被破壞得僅剩碎片。後來,重新修復大教堂時,奧地利人把收集起來的殘片重新鑄造另一座鐘,並重新掛回北塔之上。我想,這也是維也納人會在廣場上聆聽鐘聲度過新年的原因,畢竟當初在修復聖史蒂芬大教堂時,是匯聚了來自各地的奧地利人的力量才能完成,多少也代表著奧地利人的精神。

  聖史蒂芬大教堂除了華美的外觀之外,內部更收藏了精雕細琢的宗教藝術品。一踏入教堂內部,就可以感受到哥德式建築的高聳迴廊所營造的飛昇感。往前走到左側的祭壇,會看到這裡立著一座精美的石雕藝術品-「倚窗眺望人」(Fenstergucker)。這座雕像的原創者-教堂建築師皮爾格拉姆將四位佈道師的半身栩栩如生的刻畫在雕塑上,並在佈道壇的底部開了一扇窗,雕刻出自己倚在半開的窗上的樣子。這不知道算不算是跟畫家會在作品上簽名,有著一樣的版權宣示意味?

  逛得差不多了,也到了我們參觀墓穴的Tour即將開始的時間。跟著導遊踏著進入地下墓穴的階梯,我們三個人就開始緊緊的走在一起,深怕會變成隊伍的最後一個人或是落了單,因為聽說等一下可是會看到成千上萬的骷髏頭。

  在過去那個年代,死後能夠埋在教堂裡可是一向至高無上的榮耀,在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地下墓穴,就放置著神聖羅馬帝國的腓特烈三世,以及帶領奧地利人擊敗土耳其人的歐根親王的棺木。一直走到這裡,都還不覺得恐怖,當行經幕室的時候,從幕室的小窗子看進去,天啊!還真的是滿坑滿谷的骷髏人骨。根據導遊的介紹,這些都是歐洲爆發黑死病時,因病身亡的人民,聽說當時因病死亡的人數多到沒有辦法一一埋葬處理,只能挖個墓穴,把死亡的人倒入墓穴中。現在,在聖史蒂芬大教堂下面的人骨都是從各處幕穴搬移過來的,根據統計,在這邊埋葬的人骨超過11,000人。

  繼續往前走,墓穴下層還有一層器官收藏室,這裡放著哈布斯堡王朝成員的內臟,只見哈布斯堡王朝皇族72個成員的身體、心臟和其他內臟,就被放在大大小小的青銅罐中。洞穴裡雖然有昏黃的燈光,但是還是覺得有種陰陰冷冷的感覺。當導覽結束,好不容易又回到教堂的內廳,我們趕緊走出教堂,只想曬曬溫暖的陽光。

  • 老城區-格拉本大街(Graben)、波格內格街(Bognerg)、菜市場大街(Kohlmarkt)

   沿著聖史蒂芬教堂前面的格拉本大街,就進入維也納最熱鬧的購物區了!看著兩旁林立著高級精品店的格拉本大街,實在很難想像1225年,這裡還只是護城河呢!不過,在格拉本大街,第一個吸引我們的,卻不是兩旁的咖啡廳與商店,而是在大街中央的三位一體紀念柱(Pestaule)。遠遠看這個白色點綴金色的石雕,會覺得那像是用無數個白色樹瘤組成的石碑,近看之後,發現上面那些看起來像球狀的物體原來是大大小小的聖者與天使雕像。這是17世紀,歐洲黑死病逐漸平息之後,奧皇李奧波德一世為了感謝上帝讓歐洲人民脫離黑死病的糾纏,因此建造了這個巴洛克風格的紀念柱,所以又稱為黑死病紀念柱。

  格拉本大街的盡頭,連接著好幾條窄窄的巷子,和到處是咖啡廳、餐廳與精品店,繁華熱鬧的格拉本大街不同的是,這些小巷子有著如小家碧玉般的恬淡嫻雅,還有很多很可愛的小店。其中,有一家賣衛浴設備的商店櫥窗就擺著一整套小熊衛浴,連透明馬桶蓋都塞了滿滿的小熊布偶,我們沒辦法帶著馬桶蓋回台灣,就只能拍拍照,過過乾癮。維也納人看到我們拍馬桶蓋,一定覺得我們是怪怪觀光客吧!  

  許多窄巷中,其中一條波格內格街(Bognerg)座落著一家維也納最古老的藥局(Engel Apotheke),藥局的正面是新藝術畫家克林姆(Gustav Klimt)的畫作,繪著一對手上環蛇、高舉盤子的天使,身上穿的衣服點綴著克林姆畫作中最常見到的粉色與金色。我覺得,這就是在歐洲旅遊最愉快的一件事情,旅客不一定要到博物館或是美術館,也許只是在閒逛時轉個彎,就可以看到隱身在城市角落裏的歷史與藝術文化。

  走著走著,咦!前面那家店招牌上的小紅帽黑人頭,不就跟我們公司樓下那家「方亭咖啡」的招牌一模一樣嗎?雖然我對方亭咖啡並沒有特別的喜好,除了覺得招牌挺可愛的之外,對店內的裝潢與飲料完全沒有太多的印象,但人在異鄉,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總是會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心裡也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小紅帽黑人頭可是來自維也納,有著純正的歐洲血統呢!」

  後來才知道,這個小紅帽黑人頭的來頭可不小,他可是維也納最大的咖啡連鎖店的精神指標!說到小紅帽黑人頭-Julius Meinl(http://www.meinl.com/),在維也納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1862年,開始在維也納賣新鮮烘培咖啡豆起家的Julius Meinl,不但開啟販賣新鮮烘培咖啡豆的新浪潮,後來更不斷擴大,成為經營超市、咖啡館的飲食連鎖集團。咖啡館超過百年的發展歷史,更讓如Starbucks等美系連鎖咖啡館在維也納毫無立足之地。我猜想,台灣那家咖啡館很可能是覺得這個小紅帽黑人頭實在很可愛,就自己設計了類似的商標,卻無法將飄散在維也納百年的咖啡香味引渡到台灣來,更沒有傳承Julius Meinl的精神,所以很快就關門大吉了。

  除了格拉本大街之外,維也納的老城區還有一條相當重要的繁華大道,即是連接聖米歇爾廣場(Michaelerplatz)、通往奧國皇宮-霍夫堡(Hofburg)的菜市場大街(Kohlmarkt),這條街過去可是皇家御用商品的主要供應處,到了現代,更增加了新時代的時髦商品,兩旁盡是高級服裝、珠寶飾品、價格不便宜的咖啡館,對喜歡逛街的人來說,應該會覺得來到天堂!如果想要蒐集皇家等級的商品,只要看到招牌上有KUK (Kaiserlich und Koniglich) 的標識就對了,這可是皇家用品指定供應商的正字標記呢!不過,對我們這樣的貧窮觀光客而言,看看櫥窗的擺設就已經心滿意足。而且,我老是覺得菜市場大街這個名字非常有趣,感覺上,怎麼樣也難跟高級華貴的御用大道產生聯想。

  穿過連接菜市場大街的聖米歇爾廣場,就會來奧匈帝國的統治基地-霍夫堡,同時也是統治奧匈帝國長達700年的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的居所。來到維也納,將會深刻體會哈布斯堡王朝對這個城市、甚至於整個歐洲文化的影響力。將富麗堂皇的巴洛克風擴展至宮廷藝術、創新前衛的新藝術風格、音樂、華爾茲,以維也納為中心向歐洲擴散,形成普及於上流社會的流行藝術與文化。

  不過,那天受到初夏的陽光所吸引,我們捨棄了霍夫堡所典藏的宮廷藝術,選擇躺在英雄廣場前面的草地上,任由中歐的陽光曬在身上。這樣的決定,不知道是不是早已經預知未來的天氣。還記得,待在維也納的三天,也只有這一天是陽光普照的,之後的天氣都是每況愈下,一天比一天糟,一天比一天冷,離開的那一天,還下起大雨來。只能說中歐的六月天還真是超級不穩定,完全無法捉摸。

  • EIS ital EIS

  當我們走在維也納的老城區,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會看到人手一支冰淇淋,初夏的維也納,天氣還有點涼爽,應該不至於熱到讓人想吃冰消暑。這讓我們三人感到滿心疑惑:維也納除了是音樂之都之外,不會還是「冰淇淋之都」吧!?好奇的我們,忍不住想嚐看看,這裡的冰淇淋有什麼樣的神奇魅力,讓大家來到這裡都要吃上一支?翻翻旅遊書,上面正好介紹一家冰淇淋店-EIS ital EIS,旅遊書既然有介紹,不妨前去嚐嚐。於是,不管史文登廣場(Schwedenplatz)是在老城區的另一頭,我們還是不辭路途遙遠的找冰去。找到了EIS ital EIS,只見店門口幾乎可以用人滿為患形容,這家店果然是盛名遠播。好不容易,終於輪到我了,點一球自己最喜歡的口味,店員毫不吝嗇的杓起一大球放在捲成椎狀的煎餅上。舔上一口,綿密細緻的冰花就在嘴巴裡化了開來,有著不膩的淡淡甜味,難怪大家來到維也納都要點上一球嚐嚐。

  心滿意足的拿著冰淇淋,我們邊吃邊晃回老城區(可憐的Sivi不能吃冰,只能看著我跟Barbie一臉的幸福與滿足),來到位在聖史蒂芬廣場、格拉本大街和柯爾特納大街(Kärntner Strasse)交會處的丁型廣場(Stock-Im-Eisen)。到這裡來,只為了看看那棵被釘滿鐵釘的樹。據說,過去要到德國學製鎖的學徒,都會在這裡釘下一支鐵釘。我們在廣場周圍找了半天,終於在一棟建築物的牆角看到一顆用透明塑膠罩罩起來、果然被釘得滿身是傷的小樹幹,小小樹幹上還有幾枝一副營養不良的枝葉,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被「釘」得滿頭包,讓這棵樹怎麼長也只有這麼一丁點大。

  • 柯爾特納大街(Kärtnerstrasse)

  沿著柯爾特納大街,可以走到維也納的國家戲劇院(Staatsoper),在這裡,幾乎每天上演著精采的歌劇與音樂表演。走在柯爾特納這條主要的購物街上,更能夠感受維也納式的奢華氣派。經歷戰火摧殘的柯爾特納大街,除了幾棟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之外,幾乎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產物,不過仔細觀察,仍然可以找到哈布斯堡王朝所遺留下來的餘暉。

  柯爾特納大街兩旁有很多小巷子都值得去探訪!像著名的沙河飯店(Hotel Sacher)就在柯爾特納大街和愛樂街(Philharmonikerstrasse)的交叉口附近。說到沙河飯店,可真是聲名遠播,它可是維也納代表甜點-沙河巧克力蛋糕(Sachertorte)的創始店,據說世界上有許多名人,像是摩洛哥王妃、日本天皇,以及各國的使節等等,來到維也納都是住在沙河飯店,如果有足夠的預算,倒是可以考慮去嚐嚐正宗沙河巧克力蛋糕創始店的手藝。

  如果不想花大錢,也可以花一點時間逛逛柯爾特納大街旁其他的小巷子,享受巷子內融合靜謐與優雅的氣氛。像是安娜巷(Annagasse)就有好幾家牆面染上粉彩或是有著精細石雕的建築,氣派的外觀一點都不輸在大街兩旁的建築物。穿梭在維也納的巷弄中,將能夠深刻體驗「音樂之都」的魅力,除了在國家型的表演廳有許多音樂表演可以選擇之外,很多小巷子裡也有一些小型的表演場所,提供各種古典的或現代前衛的音樂表演。來到維也納,光是不同的音樂表演,就欣賞不完了吧!

  維也納的物價雖高,但我們也不想每餐都吃三明治或是披薩果腹,打開每本旅遊書,幾乎都會看到Figlmüller肉排店的介紹,Figlmüller肉排比盤子還大的大手筆已經在美食界打造了響亮的知名度,更是來到維也納不可不吃的名店。

  沿著聖史蒂芬廣場的小巷子,並不難找到這家知名的肉排店,Figlmüller果然名不虛傳,才到門口,就已經看到有人在門口排隊了,還好我們到的時間並不晚,很快就輪到我們囉!當Wariter領我們走進用深褐色木材裝潢的店內,店裡面已經坐滿了人。我們不免偷瞄別人桌上的肉排,天啊!果然份量超大,簡直就是維也納版的「豪大炸豬排」。

  看到肉排的實際尺寸,我們三個人知道自己再怎麼能吃,也不可能獨自吞下一個大肉排,於是點了兩份,三個人共享。Figlmüller的肉排圓扁扁的,和日式炸豬排相當不同,維也納肉排雖然沒有一口咬下之後,仍能品嚐到鮮美肉汁的口感,卻有著獨特的焦香口味,搭配店家提供的生菜與酸酸的醃菜,清爽而不油膩,甘香而不覺得躁熱。而且,這家肉排的份量真的大得驚人,就算我們已經是三個人分食兩份肉排了,還是撐到快要站不起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店內總是不斷湧入食客,Wraiter都還是笑瞇瞇的,上菜速度也很快,雖然這一頓花了我們不少錢,但我們還是覺得:Figlmüller肉排真的是到維也納旅遊,一定要去品嚐的排隊美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rina Travel 的頭像
    Sabrina Travel

    Sabrina的旅遊年代記

    Sabrina 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