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仔細體會布拉格的典雅華麗與狂放浪漫,應該花上一個月都嫌不夠吧 !而在這次的旅程中,我們只在布拉格停留四天,也只能重點式的參觀經典的古老區域了。大致來說,布拉格的古老區域可以分為:哈德恰尼(Hradcany)、馬拉史塔那(Mala Strana)、史塔美斯妥(Stare Mesto)、紐威美斯妥(Nove Mesto)和約瑟夫區(Josefov)等五大區域。

  所謂的「哈德恰尼」,就是布拉格城堡所在的政治統治中心。「馬拉史塔那」則是位在布拉格城堡的山腳下、伏爾塔瓦河左岸的區域。「史塔美斯妥」為舊城廣場往四周延伸的範圍。「紐威美斯妥」就是布拉格的新城區。不過別看這個地方被稱為新城,這裡可是查爾斯四世在14世紀開發的新區域,布拉格從此進入城市發展的巔峰。14世紀建設的區域就已經被稱為新城了,可以想見其他更早就已經建設的區域將散發出如何的古老風情。至於約瑟夫區則是猶太人所居住的區域,在那裡有著太多令人感傷與悲慟的故事。

  雖然布拉格的老城區被分成五大區域,但除了布拉格城堡位於山坡上,爬坡的時候比較需要一些體力,其他的每個區域範圍其實都不大,用走路的方式在布拉格的街道漫步,應該是細細品味布拉格最好的方式。乍看布拉格的地圖,會覺得不同區域之間好像有一段不遠的距離,但是往往走著走著,還沉醉於這個中世紀古城的美麗景致,就不知不覺的走到了另外一個區域了。

交通:

  • 在Malostranska下車,沿著Klarov往山坡上走,沿路的左邊會有一條街階梯步道,沿著階梯步道往上走,就可以到布拉格城堡了。
  • 或是搭乘22或23號的地上電車,在Pohořelec這一站下車,從史塔霍夫修道院(Strahov Monastery)沿著羅瑞塔街(Loretánská),就可以走到城堡入口。如果想要徹底感受哈德恰尼區域的中古世紀風情,這是一條最佳路線。

  從Klarov左轉往城堡的階梯步道,兩旁築著鵝黃色的城牆,和山腳下的紅色屋瓦相互輝映,沿著牆邊擺設著許多的攤販,或許是要跟城牆做整體性的搭配,連小販打起的洋傘都是鵝黃色的,放眼望去,沒有人打破這樣的規則,試圖讓自己的攤子更加醒目。

  沿途的小攤子賣的東西有木偶、陶塑,每一樣都相當精緻小巧,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小販賣東西時的神態。當我們好奇的看著攤子上的商品時,只見小販站在一旁,並沒有特別來招呼我們。不過,他們給人感覺的並不是「你愛買就買,不買拉倒」的傲慢,而是好像來招呼你是打擾了你,又好像是不知道該怎麼把產品推銷給你,如果不是正好看到主人在整理著攤子,還真是會讓人猜疑,他到底是攤子的主人,還是只是幫人家臨時顧著攤位而已。

  沿著鵝黃色的城牆往上走,隨著地勢越來越高,伏爾塔瓦河兩岸的一片紅瓦在眼前倏的展開,跨越河岸的查爾斯大橋上隱約可見熙來攘往的遊客。正當我們驚豔於眼前所見到的美景,耳畔忽然傳來手風琴的樂音,原來是街頭藝人,正在牆邊奏著我叫不出曲名、卻很熟悉的樂曲。或許是因為霎那間的記憶總能夠化為永恆,每一次看到布拉格的照片與介紹,我的腦海裡總是會浮起在這條黃色小徑所聽到的樂音。

  我們後來發現,從地鐵站走向城堡,其實是要沿著城堡的城牆走上大半圈才能走到城堡的正門,不過,儘管可能要多走幾步路,這還是一條相當值得慢慢散步的路線。走在沿著山坡緩緩向上的階梯步道,左邊看見的是一片無盡延伸、層疊綿延的紅瓦屋頂,右邊則是歷史悠久、古樸沉穩的褐色石牆,伴隨著涼風輕輕襲來,即使是爬坡而上,也不覺得疲累。從這邊走向城堡,途中還會經過城堡的花園,進入這座文藝復興式的花園,只見石牆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透過綠樹的隙縫遠眺布拉格的舊城區,會覺得山腳下那一片紅潮多了種婉約嫻靜的美感。

  要不是我們還要繼續往前參觀城堡,而且站在花園裡一臉嚴肅的衛兵讓我們有種誤闖禁地的緊張感覺。要不然,就這樣坐在城牆邊、看著舊城區的街道像螞蟻一般的人群、吹著山邊的涼風,即使坐上大半天,也不會覺得無聊吧!

-每天中午進行的衛兵交班儀式

  當我們來到布拉格城堡廣場,只見廣場上已是人山人海,原來這麼多人都是在等待城堡前院舉行的衛兵交班儀式。布拉格城堡每到中午十二點,就會進行衛兵交班,或許是知道這個時候廣場上總是擠滿人潮,廣場周邊也出現了許多的街頭藝人,奮力的表演著。趁著等待的時刻,我們在廣場邊買了夾熱狗三明治,坐在旁邊的階梯上,聽著街頭藝人演奏的小提琴樂音,曬著暖暖的陽光,覺得就這樣伸直雙腿賴著也是一種快樂與滿足。

  時間越接近十二點,廣場上的人潮開始蠢蠢欲動,我們也趕快站起來,佔個好位子。十二點一到,廣場西邊開始步出一列衛兵,身穿深藍色筆挺的軍服,肩上鑲著金邊的徽章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象徵捷克的藍、白、紅色穗子,隨著衛兵前進的步伐輕輕的擺動。當衛兵列隊走進城堡前院,城堡的窗邊還出現兩個衛兵吹起號角,而衛兵踢著正步進行著交班儀式,只見大家拼命拿相機跟DV拍著,羅列的衛兵簡直就像是好萊塢的明星一樣紅!

  哈德恰尼是位在布拉格山巔的一處行政中心,最早的建築始於西元880年,不過,一直到14世紀,皇室將住所搬遷至此,這個區域才開始進入輝煌的黃金時期。就像台北市總統府周邊的區域,廣場四周處處是宮殿,不過,現在這些宮殿主要都是博物館或美術館,而不是公務機關。廣場上面對城堡入口的右側是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總主教府殿(Arcibiskupský palác),深綠色的屋頂搭配有著對稱、典雅裝飾的白色牆面,展現著沉穩優雅的氣度。總主教府殿平常並不開放給民眾參觀,每年只有復活節的前一個禮拜四開放一天而已,而且最好事先申請。

  在廣場的西南側,座落著廣場上最大的一座宮殿-史瓦辛格宮殿(Schwarzenberský palác),這棟用彩繪磚塊築成的大型建築現在是布拉格的軍事博物館,展示著各式的歐洲武器。遠遠看這棟建築,就像雄鳥要跟對手爭奪地盤時,張開翅膀所展現的翎毛顏色,用來作為軍事博物館,再適當不過了。

  布拉格城堡的入口就在廣場的東側,入口大門兩旁立著兩尊揮棒舞劍的搏鬥中的巨人石雕,中間則是一道金色與黑色的鐵柱門楣。就像許多宮殿一樣,大門入口也站著守衛,在此保護安全。不過,我老是覺得那兩個為守衛擋風遮雨的灰色斜紋崗哨,跟兩尊巨人及精雕細琢的鐵門相當的不搭調。

  穿越這道陽剛味十足的大門,就會來到布拉格城堡的前院,範圍不大的前院並不具有特別的可看性,再往內走就會來到進入中庭的馬蒂亞斯門。這道看起來像是鑲嵌在建築牆面上的古老大門,原本是一個位於通往城壕的吊橋前的獨立出入口,經過改建之後,巧妙的與後期的建築結合在一起;尤其是在馬蒂亞斯門上方的屋頂,立著的深褐色石雕像,顏色與馬蒂亞斯門相互呼應,如果不知道這道門背後的故事,還會以為這是特別的設計,所以讓門更加醒目!

  通過馬蒂亞斯門,就會來到城堡的中庭,中庭除了中間的那座柯爾噴水池之外,就沒有什麼特別可看的裝飾了。而且,我總是覺得這座有著鐵鑄外罩的噴水池比較像一個大型的鳥籠。

  布拉格城堡最古老的遺跡-聖瑪莉教堂就位在中庭,除了歷史悠久之外,整體建築在精雕細琢的布拉格城堡區並不特別顯眼。在這裡還可以欣賞的是以前的皇家禮拜堂-聖十字禮拜堂,裡頭收藏了聖骨盒和聖餐儀式用品等宗教古物。廣場的北邊則是布拉格城堡畫廊(Obrazárna Prazského hradu),這裡的收藏多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魯道夫二世的收藏品,不過因為大部分收藏已經隨著皇室遷居維也納,也隨之遷移,使得建築本身的內部裝潢遠勝於收藏的畫作。

 -聖維特大教堂(Katedrála svatého Víta)

  穿過中庭,我們來到布拉格城堡最為瑰麗的後院。一入後院,映入眼簾的就是在伏爾塔瓦畔就可以看到其高聳塔頂的聖維特大教堂。就跟歐洲很多著名的教堂一樣,聖維特大教堂歷時多年才真正完成。

  這座布拉格最大的教堂,在西元925年原本是羅馬式的半圓形教堂,後來的統治者在1060年將此改建為聖維特天主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為了要蓋一座可跟法國媲美的哥德式教堂,於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工程,並延攬主導法國亞維儂(Avignon)教皇城堡的建築師-阿拉斯(Mathias Arras),從事教堂的改建工程。這座教堂開始加蓋兩座高聳的尖塔,轉而呈現濃厚的哥德式風格。後來歷時600多年,經歷了三次的擴建,在許多建築師的投入下,聖維特大教堂在1929年才算是真正大功告成,也因此呈現了融合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甚至新藝術等不同時期的多樣風貌。據說,這座教堂在沒有用上半根釘子的狀況下完成,堪稱是建築史上的偉大之作。

  教堂的主要入口是位在西側的大門,大門兩側的尖塔裝飾著十四名聖徒的石雕塑像,鐵鑄的大門上,分別描繪著教堂的歷史,以及聖溫瑟拉與亞伯達的傳奇故事。

  走進教堂,立即會被教堂內的拱廊所震撼,高聳的拱廊在天花板上交織成星狀的圖案,兩旁的窗戶引入明亮的陽光,在教堂的中殿上方匯成一抹光暈,營造出神聖又莊嚴的氣氛。我一直覺得,教堂所帶來的神聖感,除了宗教本身的精神之外,建築師善用建築結構營造氣氛,也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我們接著慢慢往教堂的祭壇走去,教堂中殿兩旁是禮拜不同聖人的二十座禮拜堂,而每個禮拜堂各自有一扇由捷克頂尖藝術家所繪製的彩色玻璃窗。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在左邊第三間禮拜堂,由新藝術大師穆夏所繪的玻璃窗。穆夏巧秒的運用窗戶的窗格,使得每一個窗格中的畫可成一獨立畫作,組合後又形成一幅整體的作品,在變化中同時展露統一的元素,並以其柔和的筆觸與色澤,展現宗教使人心和諧溫暖的氛圍。

   聖維特大教堂的20個禮拜堂中,最著名的就是聖溫瑟拉禮拜堂(Kaple sv. Václava)。話說西元900年,第一個統治波希米亞並在布拉格築起城堡的,就是培密史利德家族,而溫瑟拉國王就是當時的統治者,也是人民心目中的好國王。不幸的是,溫瑟拉國王後來被弟弟波列斯拉夫一世殺害,之後,就被捷克的人民奉為國家的守護神。

  聖溫瑟拉禮拜堂就是當初埋葬溫瑟拉國王的地點,由於是禮拜捷克的守護神,這個禮拜堂不僅是整個大教堂的膜拜中心,同時也被裝飾得特別華麗。禮拜堂內由各種石頭築成的牆面上,繪著耶穌受難故事與聖溫瑟拉的一生,懸掛而下的華麗吊燈,彷彿是要用閃耀的燈光照亮聖溫瑟拉神聖的一生。

  在禮拜堂的西南邊,還有一個通往皇室寶庫的小門,在裡面收藏了波希米亞國王加冕時所戴的王冠與寶器寶石,不過這些稀世珍寶平日是不開放參觀的,只有在特別節日才會公開展示。

  在主祭台後方的三個禮拜堂,是波希米亞國王的皇室陵寢,在這裡還有一個極度豪華的銀材墓穴,巨大的銀棺上精細的刻畫著天使與聖人的塑像,精巧工藝,令人讚嘆。

  聖維特大教堂的最高處是高達99公尺、有著巴洛克式風格的鐘塔。教堂內部的南端有一個入口可以爬上鐘塔的頂端。不過,這裡可沒有電梯可以代步,得扎札實實的踩完287階樓梯,循著狹窄得幾乎只能容納一個人通過的階梯,才能爬上頂端。雖然這一段路爬得我們是氣喘吁吁,中途還休息了好幾次,但是到了頂端,絕對會讓人大呼值得,不甘願待個幾分鐘就走了下來。

  站在鐘塔的頂端,放眼望去,只看見整個布拉格就在我們的腳下,一片紅潮就像海浪般湧來。望著遠方,就能夠深刻的體會,為什麼這個來到這個波希米亞城市的旅客都會如此流連忘返,久久難以忘懷在這邊所看到的一景一物。

  緩緩走下287階樓梯,我們以微微顫抖的雙腿繼續我們的旅程,向中庭的南邊走去。在那邊,可以將大教堂南側立面精雕細琢的飛扶壁盡收眼底。在南側立面的右方,是一道細緻的「金門」(Zlatá brána),過去,這裡是進入教堂的正門,那個時候的國王就是從這個門步入大教堂內部,進行加冕的儀式。這道門的上方鑲嵌著一幅「最後的審判」的壁畫,閃爍著金紅色的耀眼色澤,也是這道門被稱為金門的原因,中間入口的兩側還有查理四世跟皇后伊莎貝拉膜拜的畫像。

  在南側立面的鐘塔上,另外有一個相當大的金色窗戶,上方以漆金花草鐵鑄鐵窗雕飾得耀眼非凡,令人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巧思。

  後院的南側是通往舊皇宮(Starý královský palác)的入口。在這裡,可以參觀王國的法庭、覲見宮,以及議事廳。建築於14至15世紀的舊皇宮,相較於在維也納等城市所看到的宮殿,樸實了許多,除了拱廊以特殊的網狀花紋雕飾之外,就沒有太多繁複、令人眼花撩亂的裝飾了。

  走出舊皇宮,繞過聖喬治修道院,沿著一條坡道緩緩而下,就會來到大名鼎鼎的黃金巷(Zlatá ulička),這條巷弄之所以盛名遠播,不僅是因為這是屬於皇宮的一部分,也因為捷克作家卡夫卡(France Kafka)曾經居住於此。

-黃金巷(Zlatá ulička)

  黃金巷之所以得其名,不是因為這裡是典藏皇室黃金的處所,而是在16世紀時,這條窄巷被煉金師傅作為避難所。後來到了18世紀,國王將弓箭手和其家眷統一在此居住,而隨著物換星移,黃金巷漸漸成為雜亂無章的「眷村」。後來,哈布斯堡王朝的瑪莉亞泰瑞莎女皇將這邊的木屋改建成為石磚房舍,才改變了眷村雜亂無章的樣貌。到了20世紀初,一位畫家將黃金巷的屋子塗上多彩的顏色,這條靜謐的巷弄還多了一股浪漫的風情,也吸引了許多的藝術家來此居住,更慢慢發展成布拉格著名的工藝街。現在,這裡總是吸引許多觀光客駐足,要在大白天拍一張黃金巷無人的景緻,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走進黃金巷的屋子,很難想像裡面的空間竟是如此狹小,有的屋子還設有通往二樓的樓梯,只是那個尺寸簡直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木梯子。看著房子後方的窗戶,幾乎只比氣窗稍微大一點,倚在小小的窗戶旁邊,看著外面的遼闊世界,讓人有種說不出的奇妙感受。

  在這一排彩色的房子中,22號的藍色小屋子就是卡夫卡曾經住過的房舍,走進這家現在已是卡夫卡博物館的小房子,令人不禁暗忖:或許是因為身體受到限制反而刺激了思想的空間,讓腦袋裡的創意與靈感源源不絕的湧現,因此成就了偉大的作品。殊不見古今中外很多曠世鉅作都是在困苦的環境下完成的。

  沿著鵝卵石步道走到巷口,意猶未竟的回頭再看看這條窄巷,發現,當陽光斜照進黃金巷,巷子裡的靜謐在人潮稍減的那一霎那還是偷偷跑出來透透氣,我想,這就是黃金巷吸引人的迷人之處吧!

  走出城堡,我們沿著城堡旁的階梯,一階一階的走下山,往瑪拉史塔那(Malá Strana)廣場走去。瑪拉史塔那廣場可說是這一區的主要交通樞紐,座落在廣場上的聖尼古拉斯大教堂(Chrám sv. Mikuláse),擁有華美的巴洛克式建築外觀,以及高聳的圓頂塔樓。如果幸運的話,還可以在教堂裡欣賞免費的音樂表演。據說,因為挑高的圓頂建築結構的關係,當樂音奏起時,會產生一種渾厚而不斷縈繞的共鳴,整個人就像被四面八方湧來的立體聲所包圍呢!

  現在,瑪拉史塔那廣場四周已經成為咖啡廳林立之處,而最大的賣點就是其美麗典雅的建築外觀,坐在咖啡廳的走廊座位上,看看周圍的建築物與往來的人潮,也是體會布拉格生活的一種方式。

聖尼古拉斯大教堂(Chrám sv. Mikuláse)

瑪拉史塔那(Malá Strana)廣場

  在瑪拉史塔那廣場稍坐一會兒,看著穿梭往返的電車與上下電車的乘客,覺得眼前的一切只要塗上黑白顏色,時間就會倒退回60年前,而我們的動作似乎也跟著變得緩慢許多。站起身,我們繼續往查爾斯大橋(Karlův most)走去,在通往查爾斯大橋的石板路上,斜射的陽光照射在路旁粉黃、粉藍與粉紅色的住宅上,一下子又把我拉回了彩色世界,而看著造型簡潔典雅的建築外觀,不知不覺步履也變得輕盈了起來。

  • 查爾斯大橋(Karlův most)

  雖然已經是下午六點多,查爾斯大橋上的遊客卻是絲毫不減,除了遊客之外,最多的還有石橋兩旁多達30座的聖人石雕像。注視著夕陽餘暉下的石雕塑像,會覺得這些聖人的身上似乎散發著一股說不出的智慧光芒,手指的方向好像是為我們指引方向哩。

  查爾斯大橋雖然只有520公尺,卻有著超越一千萬公尺的吸引力。除了兩側橋墩上的古老石雕,沿岸的風光更是宜人,從瑪拉史塔那步上查爾斯大橋之後沒有多久,就可以在橋上俯瞰坎帕島的風光,在那個水車靜置的角落似乎是一個寂靜無聲的獨立天地,完全不受到橋上熙來攘往的人潮與聲音所干擾。

  查爾斯大橋令人流連忘返的原因,還有橋上最美麗的風光-街頭藝術家的藝術品攤子,只見各種人物素描、帶點抽象意味的布拉格市街圖、造型獨特的彩色造型磁鐵,以及色彩鮮豔的糖果罐與水杯,一攤一攤的慢慢看,這一段520公尺的路程,可能讓人花兩個小時都還走不盡、看不完。就跟布拉格其他地方的小販一樣,這些藝術家也不會主動來招呼前來觀賞的行人,不過跟小販靦腆的態度不一樣,這些藝術家似乎只是在橋上公開展示自己的作品,所謂的成就感是來自可以供人欣賞,而不是賣了多少作品。

  查爾斯大橋上的每一尊石雕塑像都各自有其獨特風格與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聖約翰 • 尼伯繆克(sv. Jan Nepomucký)的雕像。聖約翰 • 尼伯繆克是布拉格的第一位主教,傳說因為他與國王溫瑟拉四世意見相左,再加上王妃向他告解,他卻拒絕向國王透露其中的詳情,因此受到國王的酷刑對待,最後在1393年,將他拋入伏爾塔瓦河中。就在聖約翰 • 尼伯繆克被拋入河中時,天使的光輝將他托出河面,也因此,在他的塑像上有著一道光圈。

  來到查爾斯大橋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會來摸摸聖約翰 • 尼伯繆克的雕像,據說,這樣可以帶來好運。至於要摸哪邊呢?記得朝整座雕像最光亮的地方摸去就沒錯了。

  傍晚,我們在伏爾塔瓦河畔選了一家可以遠眺城堡的餐廳,在有點涼的河風吹拂之下,看著布拉格城堡的夜間照明燈漸漸亮起,當天色越來越暗,布拉格城堡在燈光的暈染之下,成為一片金黃。布拉格的捷克美食除了相較便宜之外,並不具有令人一再回味的吸引力,而布拉格的景色,卻是不管在白天或夜晚,都有著令人百看不厭的魅力,布拉格的街道,更是處處充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實在很難找到形容詞形容布拉格,只能說:「原來這就是布拉格!」

木偶店門口造型奇異的雕像

布拉格老城區,賣著水晶玻璃球的商店,玻璃球在夜晚的燈光照射下,更顯得晶瑩透亮

除了波希米亞水晶琉璃,布拉格還有很多賣俄羅斯娃娃的商店,造型多得令人目不暇給,還有搞怪的辛普森家庭

布拉格街頭,許多房子的牆面上都有造型獨特的雕塑,光是在巷弄裡轉來轉去,就已經令人玩味十足

 

arrow
arrow

    Sabrina 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