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薩爾斯堡與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來到奧地利,一定會發現,在大街小巷都會看到一種用紅金色錫箔紙包裝,上面還有莫札特人頭肖像的「莫札特巧克力」(Mozartkugeln),這可是很多觀光客到奧地利必買的伴手禮。這種用奶油杏仁糖裹著開心果口味的碎扁核仁泥,外層再覆上一層濃濃的苦甜巧克力的糖果,原創地就在薩爾斯堡近郊的葛羅底格村(Grödig)。

  話說在1890年,米拉貝爾(Mirabell)巧克力工廠的糕點師傅-保羅佛斯特(Paul Fürst)發明了這種糖果,有人說是因為莫札特很喜歡這種口味的巧克力,也有人說這單純是保羅佛斯特的個人創意,冠上莫札特之名,只因為他是薩爾斯堡的代表性人物。姑且不論發明這個糖果的原因是什麼,從世界各地湧入的大量觀光客,以及莫札特巧克力的銷售量來看,莫札特真的是奧地利一等一的國寶級人物,即使是已經逝世兩百多年了,他對於促進了薩爾斯堡的經濟繁榮,還是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呢!

  既然莫札特對於薩爾斯堡有如此的重要性,來到這裡,當然不能錯過莫札特的出生地-位在格特萊第街(Getreidegasse)9號的莫札特故居(Mozarts Geburtshaus)朝聖一番。

  現在已經成為莫札特展覽館的莫札特故居,除了保留那個時代的住宅原貌之外,更收藏了莫札特和家人的畫像、手稿與信件,以及莫札特彈奏的鋼琴與孩童尺寸的小提琴。看著莫札特小時候曾經住過的老宅,我只覺得天才的世界真的不是我們這些平凡人可以理解的,當我們還在泥巴地裡打滾的時候,六歲的莫札特已經跟著擔任宮廷作曲師的爸爸到處巡迴演奏,足跡踏遍了歐洲各個國家,而八歲的他已經譜寫大鍵琴和小提琴奏鳴曲,那個時候,我們連字都還寫不好呢!

  要說莫札特是薩爾斯堡觀光產業發展的幕後推手,真是一點也不為過。走在薩爾斯堡的街頭,不僅到處都賣著莫札特巧克力,還有各式各樣印上莫札特肖像的紀念品,舉凡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或是單純用來裝飾用的,無一不跟莫札特扯上關係。有趣的是,莫札特對於這個善於利用他個人價值創造觀光營收的城市,其實沒有太多的好感。他對於薩爾斯堡的評語是:「這裡絲毫沒有任何事物足以激發我的天份。」甚至因為當時的總主教-希若尼穆斯(Hieronymus von Colloredo)對於他音樂創作的多所限制,選擇遠離他的故鄉而移居維也納,在他短暫的一生中,鮮少再回到薩爾斯堡。  

莫札特故居的廚房

  • 狹窄蜿蜒的舊城區

  薩爾斯堡因為產鹽,在中古世紀時期就已經發展成一個商業城市,為了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口,舊城區蜿蜒的巷子裡,房子蓋得是又高又窄,可別以為這些房子的空間就這麼一丁點兒大,這些正面看起來很狹窄的房子,卻有著比正面寬度大兩倍以上的深度,進去之後才發現,其實還真是別有洞天。

  身為總主教所統治的領地,為了突顯城堡、教堂與修道院的建築之美,薩爾斯堡的民宅都蓋得不怎麼起眼,相較於其他城市的建築物,薩爾斯堡的民宅正面缺少了美麗的裝飾。不過,這並不表示薩爾斯堡的街道就沒有什麼可看性,因為舊城區的屋子之間,是用一道道的拱廊串聯起來,穿過一個房門,就可以走到另一個街道,蜿蜒的街道彷彿是一個迷宮,不知道會在哪個轉角遇到什麼樣的驚喜。在薩爾斯堡逛街,穿梭在這些曲折如迷宮的拱廊街道中,遠比欣賞房屋的建築來得有趣多了。當然啦!如果時間允許,舊城區的精緻小店都很值得慢慢欣賞,不過,若是想要買些紀念品,荷包可得裝滿一些,很多精品的價格真的會讓你眼珠子都快掉出來。

  若是問我覺得奧地利有什麼是值得採購的精品,我應該會推薦施華洛士奇(Swarovski)的水晶。雖然在這邊買施華洛士奇的水晶,並沒有到五折或六折的驚人折扣,但有很多設計的款式是在台灣買不到的,仔細的挑選,一定可以選到適合自己的款式,也不會有令人下不了手的嚇人價格。

白天的格特萊第街(Getreidegasse)到處是觀光的人潮

格特萊第街上的彩蛋吊飾專賣店,每一個都很精緻繽紛,小巧可愛

格特萊第接旁的精品店販賣的西洋棋,作工非常細緻,但是一組售價2,160歐元,也就是新台幣90,000元左右,令我們傻眼。

  • 總主教統治的城市

  薩爾斯堡的興盛,除了他本身擁有天然物資(鹽巴)之外,也和他曾經受基督教世界的總主教統治有著密切的關係。話說在政教合一的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宗教的最高領袖同時也掌有政治的實權,總主教不僅在選舉皇帝時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更是廣大教區的真正統治者,他不僅主持彌撒等宗教活動,更擁有自己的土地、軍隊、政治組織機構,還可以自行決定教區內的稅收,儼然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薩爾斯堡在總主教的統治之下長達近千年的時間,不管是商業與文化發展都繁盛一時。

  說到「總主教」,一般人總是覺得,必定是宗教思想或是奉獻精神特別深厚高尚者才能登上這個崇高的位置。事實上在當時,總主教往往來自於各個王國或自治區貴族家族中排行比較後面的男性子嗣。說穿了,總主教的任命不過是提升家族名聲的一場權力戰爭,反而跟是不是有崇高的宗教奉獻精神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無怪乎當時很多總主教一點都沒有謹守宗教的戒律,還過著淫奓的生活,不過是披上僧袍的權貴人士罷了。

-總主教的宅邸:瑞西登茲(Residenz)

  既然這些總主教就是世俗社會的統治者,當然不會住在清幽的修道院中,而是住在豪華的宅邸-瑞西登茲(Residenz)。瑞西登茲的所在地,原本有著許多的民宅與幕園,大主教沃爾夫˙狄區契 (Prince Archbishop Wolf Dietrich) 為了將薩爾斯堡改建成為處處是高貴建築和寬敞空地的城市,將這個區域的民宅與教堂墓園剷平移除,建造一個氣派的大廣場以及一個給自己住的宏偉豪宅,後來繼任的主教繼續這個建設工程,花了將近半個世紀,這座文藝復興風格的主教宅邸才真正完成,主教豪宅佔地之寬廣,房間就多達180間。

  雖然薩爾斯堡早就已經不被總主教所統治,但在瑞西登茲,處處可見總主教統治時期所遺留下的足跡,像是二樓的晉見室(Prunkräume)就陳列了歷代總主教的畫像。騎士大廳(Rittersaal)是主教舉辦音樂會的主要場所,直到現在,薩爾斯堡的宮廷音樂會仍然是在這裡舉行,而出生於薩爾斯堡的莫札特,六歲時第一次的演出就是在這棟宅邸的議事廳(Ratszimmer),三樓的展覽館,則收藏並展示很多歐洲畫家所繪製的繪畫藝術作品。

1816年5月1日,奧皇法蘭茲一世(Franz I)在瑞西登茲的騎士大廳宣佈將薩爾斯堡納入奧國的統治區,自此,瑞西登茲成為奧國皇族的宅邸,因此也處處可見哈布斯堡王朝的風格。

  • 薩爾斯堡大教堂(Salzburger Dom)

  薩爾斯堡既然是宗教統治的城市,教堂自然成為整個城市最主要的建築藝術。由於薩爾斯堡的教堂都是不同的教會所興建,而大教堂因為隸屬於總主教,整體的氣勢與雄偉的程度自然要凌駕其他的教堂之上,使得薩爾斯堡大教堂成為整個城市最醒目的建築之一。

  就像歐洲許多的古老建築一般,薩爾斯堡大教堂也經歷了多次的改建工程,才成為今日所見的風貌。西元774年,維吉爾(Virgil)主教興建了這一座薩爾斯堡的第一座大教堂,卻在1167年的一場大火中付諸一炬。1177年,總主教康德拉三世開始進行改建工程,使大教堂成為阿爾卑斯山北麓最宏偉的羅馬式教堂,但在那個紛擾與戰亂頻仍的年代,這座教堂始終未能安然度過,1598年,一場大火再度摧毀了整座教堂建築。

  對總主教沃爾夫˙狄區契而言,這場大火或許來得正是時候,因為他正要將大教堂的周邊改建成為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由於整個改建工程必須拆遷教堂內部的墓園與塑像,引起了市民的強烈反彈,但這名總主教還是堅持己見,持續進行改建工事,只是,他並未能看到整個教堂的建設完成,一直到馬克西米˙甘道夫總主教的時代,這座大教堂才算是真正完成。這座教堂不僅有瑰麗的設計,音樂神童莫札特就是在這邊受洗,使教堂的觀光指數再度加上好幾分。

薩爾斯堡大教堂的圓頂,陽光從大教堂的圓頂透射進來,在昏暗的教堂內部形成暈染的光圈,形成一股神聖的張力

教堂外的街頭藝人,彈奏著我們從來沒有看過的樂器

  • 霍恩薩爾斯堡城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

 
 

  走在薩爾斯堡的任何一個角落,很難不注意到這座居高臨下的白色石頭建築。要進入霍恩薩爾斯堡城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可以在山腳下搭乘登山纜車或是徒步上山。搭乘登山纜車到堡壘的入口處,不過只要3分鐘,非常方便。不過,我覺得沿著壁壘邊緣的小徑慢慢散步,也別有一番風情,如果覺得兩趟都用走的太累人了,也可以跟我們一樣,上山搭乘纜車,下山徒步而行,體會不一樣的感覺。

  宏偉壯闊的霍恩薩爾斯堡城堡要塞就聳立在薩爾斯河上方的岩壁上,壁壘建築是用來保護總主教不受外來者的侵略,因為擁有絕佳的視野與地理位置,這座堡壘發揮了十足的防禦性功效,700多年來,嚴密的阻擋了外界的侵襲,讓總主教的統治政權在此鞏固深耕。

  原本只是防禦性功能的要塞,到了十五世紀末,演變成為總主教的居所,因此霍恩薩爾斯堡城堡要塞可不是只有堅固的城牆,裡頭豪華的程度更是令人咋舌,尤其是走進華麗無比的「金色大廳」(Goldener Saal),藍色的天花板上,鑲嵌了金色的圓形浮雕裝飾,四周的牆壁上也鑲上代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各州主教和貴族家族徽章的金色飾紋,令人有種眼花撩亂,差點沒被金光閃傷眼睛的感覺。

金色大廳(Goldener Saal),圖片來源:http://www.salzburger-saalachtal.com

  霍恩薩爾斯堡城堡要塞可說是一個複合式的多功能建築,他是城堡要塞,是總主教華麗的宅邸,同時也是囚禁罪犯的場所。16世紀時,奧匈帝國的查理五世皇帝將刑求列為合法行為,總主教因此發明了各種處罰罪犯的酷刑,像是手銬腳鐐、絞刑、遊街,甚至是恐怖的五馬分屍等,總主教們甚至還在城堡設置了刑求室,在這裡進行各種酷刑。想到或許當華麗的金色大廳正在進行音樂演奏時,刑求室卻正在進行酷刑的懲罰,傳出罪犯痛苦悽慘的叫喊聲,就不免讓人感到不寒而慄。

  19世紀時,這個堅固的堡壘差點遭受浩劫,原因是因為薩爾斯堡為了防止河水氾濫,將展開河道整治工程,當時就有民眾提出將沒有使用的城堡要塞石牆當做礦場,並在挖掘之後空出來的空地上蓋一棟旅館 (這個提出來的人,很可能就是要蓋這棟旅館的人)。還好,後來這個想法被否決了,否則又有一項文化資產將就此消失,而對薩爾斯堡人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將會少了一項可帶來大量觀光營收的資源了。

從霍恩薩爾斯堡城堡要塞眺望薩爾斯堡的市中心。遠看薩爾斯堡,只見灰色牆面爾偶點綴著綠色屋頂,並沒有什麼令人驚艷的風光。相較起來,舊城市中心蜿蜒的街道來得迷人多了。

城堡要塞的方形與圓形的塔樓,最主要的功能是防禦之用

城堡旁邊的教堂

從城堡緩步走下山

這次的行程沒有機會踏上阿爾卑斯山,在遠處眺望山上的皚皚白雪也滿不錯的

  從城堡要塞走到山下,不妨到Alter Markt 9號的托馬賽利咖啡館 (Cafe Tomaselli) 喝杯咖啡、吃個甜點。托馬賽利咖啡館可是薩爾斯堡的第一家咖啡廳,從1703年開始,就已經屹立在舊市政廣場上了。建議到了咖啡廳,最好選擇坐在二樓的陽台,在那邊可以看著廣場上來來往往的人群,相信可以為整個旅程增添很多的趣味。

  • 莫札特廣場(Mozartplatz)上的古董車比賽

  薩爾斯堡人既然把莫札特的個人價值用到淋漓盡致,在這邊當然一定找得到他的紀念碑或是紀念雕像,想對著莫札特的雕像致上最高的敬意,來到莫札特廣場就對了。不過我覺得,莫札特廣場除了那座莫札特的青銅雕像之外,似乎沒有特別可看之處。幸運的是,我們來到莫札特廣場的時候,剛好遇到大規模的古董車賽車比賽,只見廣場上停放了百台以上的各式古董車,每一輛的造型都相當特別。可別以為這些古董車只是停放在那邊展示而已,主辦單位可不會這麼輕易就放過車主。等到比賽時間一到,每一輛車都得真正上路,我們就這樣看著年紀比我們還大的古董車在前面奔馳而過 (有的還跑得挺快的),很多車主還會跟旁邊的觀眾揮揮手,從他們的表情看來,心裡一定是萬分的驕傲與爽快吧!

 
 

  • 卡拉揚廣場(Karajanplatz)

 

  說到薩爾斯堡的音樂家,在古典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莫札特,而當代的代表人物,應該非指揮家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莫屬了。出生於薩爾斯堡的卡拉揚彷彿是天生的表演者,他不僅有著令人讚嘆的指揮技巧,一站上指揮的舞台更展現了驚人的魅力,所以被譽為廿世紀古典樂壇上最重要的指揮家。

  不過,卡拉揚的專斷個性,使世人對他的評價卻是相當的兩極化,最令人無法苟同的,應該就是他曾經在1935年加入納粹組織。卡拉揚對於這段過去只是表示:他一切都是為了音樂的發展,而他一生的信念應該就是:給我音樂,其餘免談!

  也因為卡拉揚對於音樂的投入與熱忱,在他擔任薩爾斯堡國際音樂節的總監之後,更規劃創立了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節。雖然許多音樂界的人士認為,這些音樂節的內容在卡拉揚的時代,太過卡拉揚的風格,不僅已經失去創立國際音樂節的原始精神,更缺少了自由與多元化的氣息,但薩爾斯堡或多或少因為卡拉揚而成為舉世知名的音樂聖地也是不爭的事實,每年慕名參加國際音樂節的遊客就不知道讓薩爾斯堡賺進多少的觀光財。為了紀念這位指揮怪傑,後來薩爾斯堡人就將音樂節劇場(Festspielhauser) 的小廣場命名為卡拉揚廣場。

  在卡拉揚廣場東側的岩壁旁,有一座造型典雅的洗馬場 (Pferdeschwemme),牆壁上繪著好幾幅動作優雅的馬匹畫像。1700年,因為總主教的馬房養了許多馬匹,因此特別建造了這座洗馬場,讓總主教的馬匹可以休息飲水。從主教的馬匹也要有專屬的飲水區,又可以想見當時總主教的權勢有多大,生活有多豪華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rina Travel 的頭像
    Sabrina Travel

    Sabrina的旅遊年代記

    Sabrina 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