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開平碉樓-訴說著19~20世紀華工的血淚史

  前一陣子,大陸的福建土樓被認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幾乎是許多報紙的焦點新聞。相較之下,2007年就已經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似乎就沒有獲得媒體如此關愛的眼神。或許是因為相較之下,開平碉樓的單一主體建築,不如福建土樓來得宏偉壯闊,但世界遺產的意義,除了建築物本身的可看性之外,還在於文化遺產背後所代表的歷史發展與人文價值。開平碉樓就是因為其歷史文化意義,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青睞。

  19~20世紀,美加和澳洲等西方國家開始開採金礦和建設鐵路,來自大陸的華工無疑是當時的幕後功臣。當時,由於施工的環境異常艱苦,西方的勞工往往吃不消,建設的速度不如承包商預期的好,於是西方的承包商動起了華工的腦筋,認為這個曾經築出萬里長城的民族,或許可以再度創造另一個建築的奇蹟。而事實也證明,當時的華工確實刻苦耐勞也相當聽話,使得當時的承包商開始大量從大陸引進勞工,根據統計,在1865~1869年期間,到美國的華工人數就多達10萬人。

  開平地勢低漥、常有水患,天然條件相當差,再加上當地位處邊遠,常有盜匪出沒,盜匪多到甚至可以用「一個腳印三個賊」來形容,因此形成了將房屋建造成具有防盜功能的碉樓的型態。或許也是因為環境太糟糕,使得當時有許多華工選擇出外打拼,再將賺來的錢財匯回家中,打造堅固的房舍。這些華工所建的碉樓,往往融合了國外建築的風格,使得開平村落的田野上,居然出現了許多有著巴洛克或是哥德式風格的西洋式建築。

  根據導遊描述,當年從開平出海到香港,坐船就需要三個星期,而坐船到美國更是要長達三個月,而這些貧窮的華工出外打工,自然不可能坐舒服的艙房,而是甲板下、不見天日的船艙裡。三個月不見天日的生活,到了美國之後,活著的華工或許只剩下三分之一,這些倖存的華工以極低的工資換取金錢,卻換不到西方人的一絲絲尊重,在當地當然不可能娶得到老婆,只好帶著錢財,回家鄉建樓娶妻,娶妻之後,再離鄉背景繼續賺取血汗錢,卻也在家鄉留下了許多的活寡婦。甚至有些華工,抱著出外淘金的理想,卻因為被騙,遭受不人道的利用與對待,最後腿瘸了、眼瞎了、耳聾了,最終孑然一身的被送回家鄉。

  從開平的碉樓群一窺當時到西洋淘金與建築鐵路致富的華工的生活。我覺得,這一頁歷史對我們來說或許太遙遠,也有些疏離。但我覺得,這些老建築與老故事也開啟了一扇窗,讓我們對不同的文化與時代背景有更深的認識,也讓人能夠更以人文關懷的角度看這個世界,這應該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旅最大的意義吧。

廣東省開平市自力村碉樓群

自力村的碉樓保存得較好的有15座,有些現在還有人居住在裡面




為了防盜,碉樓窗戶不僅有鐵窗,還有厚重的鐵門






希臘式的柱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廣東 開平碉樓
    全站熱搜

    Sabrina 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