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澳門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大三巴牌坊 (Ruinas de S. Paulo)

   經過一夜好眠,隔天起來,天空卻飄起了毛毛細雨,氣溫更是驟降了好幾度,讓我們必須把所有帶來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才覺得暖和。雖然天氣並不好,我們的玩興卻絲毫不減,因為還有好多澳門的美食正在等著我們呢!在飯店用完早餐,我們又揹起包包,從議事亭前地 (Largo do Senado),開始我們這一天的旅程。

  就在澳門新馬路旁的議事亭前地,一向是澳門主要的政治經濟活動中心,無論是各種人民的集會遊行,或是節日慶典活動,幾乎都在這裡舉行。環繞議事亭前地一圈,映入眼簾的是造型古典的民政總署大樓、仁慈堂,以及郵政總局大樓,讓這個廣場上洋溢著濃濃的異國浪漫風情。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造型典雅的仁慈堂 (Santa Casa da Misericordia)。建於 18 世紀中期的仁慈堂,是用來作為葡萄牙人慈善救濟的處所,新古典風格的拱廊兩側,點綴著希臘式的廊柱,使得整個建築立面是一派優雅,而整個牆面漆成白色,只在頂端的三角門楣上點綴著綠色的藤蔓繪畫,雖然莊重卻不會給人距離感,恰恰符合仁慈堂之名。

  從議事亭前地往前走,只見兩邊大樓的拱廊裡是一間間的飯館、咖啡廳和美食館,簡直就像是一個大型的美食天地。雖然澳門的美食密度非常高,但我們在這裡卻很少看到尺寸超大的胖子,真不知道澳門人是怎麼保養的?

  再往前走沒多久,就可以來到板樟堂前地 (Largo do S. Domingos),在這個小小的廣場四周,林立著平價的服飾店、咖啡廳與小吃攤。來到這裡,常常可以看到穿著制服的學生穿梭其間,且廣場上總是聚集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我覺得,對於真正喜歡逛街購物的人來說,來到澳門應該是會感到些許失望,因為這裡的品牌畢竟不如香港來得多元。不過,要是不特別挑剔衣服的品質,在小巷子或是市場裡的服飾店倒是可以買到超級便宜的衣服,有些衣服還真是便宜到讓人不敢相信呢!

  板樟堂前地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稱呼,就是因為這裡座落著擁有數百年歷史的聖母玫瑰堂  (Lgria de S. Domingos)。話說西元1587年,當時有一位聖多明克教會的教士在這裡建造了一座教堂,因為當時是用木頭為支架,結板為屏障,華人便稱這座教堂為板障堂,後來又把「障」改為「樟」,並且一直沿用到今天。這座教堂在1874年遭到祝融侵襲之後重建,成為今日所見,有著鵝黃色外牆、白色浮雕與綠色窗門的雅致造型,再加上後來教堂供奉了葡萄牙人最崇敬的花地瑪聖母,因此又多了「玫瑰聖母堂」這個名稱。其實,仔細看看這座教堂的外觀,不就像玫瑰一樣的高雅美麗嗎?

  要從板樟堂前地走到大三巴牌坊,其實只要順著聖母玫瑰堂旁邊的大三巴斜巷往上走,很快就可以看到牌坊了。我跟Barbie逛著逛著,不知道為什麼就錯過了這一條路,只好循著後方的斜坡路先爬到大砲台,再從大砲台走到大三巴牌坊 。走在這一段坡道上,我們終於了解為什麼澳門都沒有什麼胖子,因為每天出門回家都要走個這麼一回,就已經消耗掉不少熱量了。其實,也只有這麼解釋,才能讓我們找到肆無忌憚地享用美食的藉口。

  走到位在坡頂高地的大砲台,一陣涼風迎面襲來,澳門半島就在我們的腳下,對岸就是昨天才剛去過的氹仔島。看著眼前的澳門,只覺得澳門真的很小,只要有足夠的體力,要徒步走完澳門半島,可能都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於17世紀初期完工的大砲台,居高臨下的保衛著澳門,現在早就不再具有防禦性的色彩,而是遊客俯瞰整個澳門市區、吹風納涼的主要休憩地。

  為了讓遊客了解澳門的文化與歷史發展,澳門政府花了1億3,000萬元,蓋了這棟澳門博物館。極簡現代中帶著典雅的造型,讓古老蒼勁的大砲台山頂多了一種不一樣的風景。

  • 大三巴牌坊 (Ruinas de S. Paulo)

  順著大砲台出口旁的階梯往下走,不消多久,就可以走到澳門最著名的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地名,還真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經過同事的一番解釋,才知道,原來這個三巴指的不是三八。所謂的「三巴」是「聖保祿」(S. Paulo) 的中文音譯名稱。這座看起來像是個牌坊的建築物其實原本是一座教堂,最初建於1580年,並分別在1595年和1601年發生了兩次火災。1602年,教會開始進行聖保祿教堂的第三次重建工程,歷經35年之後,才正式完成了前壁立面,建築規模之龐大,可說是當時亞洲地區第一大的天主教堂,也因此獲得「東方梵蒂岡」的美名。

  不幸的是,聖保祿教堂在1835年再度被火吞噬,火勢從在教堂旁邊的聖保祿學院一路延燒,熊熊烈火一發不可收拾,包括整座學院與教堂的其他結構全部在這場火災中付之一炬,只剩下用花崗岩建成的前壁立面,為當年的「東方梵蒂岡」留下足跡。

  在大三巴牌坊的左側,立著一個不銹鋼立牌,解說著大三巴上面圖像的意義。高25.5公尺、寬23公尺的大三巴牌坊共有5層,由義大利耶穌會教士卡洛斯‧斯皮諾拉所設計,整體立面以巴洛克式風格為主體,其中卻融合了東方文化的特色,不但有中文字的浮雕,還有象徵日本的菊花圖案。

  大三巴牌坊的第一層牆壁,入口的兩側立著10根愛奧尼亞式的希臘圓柱,正門上方所刻的「Mater Dei」代表的是教堂所供奉的是聖母。第二層的牆壁上則由10根柯林斯式的希臘柱頭裝飾著三個栱型窗戶,在窗戶中間的半圓形壁龕中,立著的是天主教的四大聖人。第三層的牆壁則是刻畫得最為華麗,也呈現了最多中西交融的特色,牆壁的中央壁龕上供奉的是聖母雕像,在兩側各有三個天使的浮雕,在往左看,有一個「聖母踏龍頭」的浮雕,代表的是聖母的地位猶在皇帝之上,而右側的扶壁上有一個骷髏頭的雕塑,旁邊還寫著「念死者無為罪」,代表著戰勝死亡的意思 (這是偷聽隔壁的大陸導遊說的)。再往上看到第四層牆壁,正中央雕刻的是耶穌的雕像,兩旁則是耶穌受難時的刑具。至於第五層的山形牆上,則有一隻銅鴿仿佛是要從牆面上展翅而飛。

從廣場上的銅雕望向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Ruinas de S. Paulo)

  • 大堂巷內的美食-好吃的恆友咖哩和檸檬車露

  離開大三巴牌坊,我們沿著大三巴斜巷慢慢的走回板樟堂前地。窄窄的大三巴斜巷非常的熱鬧,兩邊盡是餐館、古董和手信店。來到澳門,最多人會帶的紀念品就是鉅記手信的花生糖、咀香園的糕餅、各式的肉乾等,其實這些知名的手信店多是連鎖店,在澳門到處都看得到。所以到了澳門,別急著買這些點心當手信,不妨等到各個景點都逛過了,每家糕點店都試吃過之後,再決定買什麼當手信會比較實際。

  逛了一個早上,我們覺得又該是向澳門美食進攻的時間了,因為來澳門之前,同事手上正好還有「檸檬車露義大利手拉雪糕」(Lemon Cello Gelato) 的折價券,我們心想,在吃正餐之前先來個義式雪糕當做餐前點心也不錯,於是就朝向位在大堂巷的雪糕店邁進。

  當我們走進大堂巷找著雪糕店,正好看到一群學生在一家店門口排隊。根據我們的美食雷達偵測,只要有當地人排隊的美食一定很不錯,再加上學生喜歡的一定是俗擱大碗的,於是馬上改變計畫,先去排隊再說。沒想到,走近這家店門口,居然就是書上有介紹的「恆友咖哩」。這幾年,由於澳門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房地產投資客的進駐,使得很多老店也面臨遷店或是後繼無人經營的局面,常常會發現旅遊書中介紹的店就此消失了。恆友咖哩的店面原本也不在這裡,沒想到我們在無意間發現他,還真是幸運。

一群學生在恆友咖哩前面排隊

  「恆友咖哩」賣的就有點像是台灣賣的熱滷味,只不過淋的醬汁變成是香香辣辣的咖哩醬,在冷冷的冬天吃上一碗,熱呼呼的,讓人大呼過癮。就像我們所想的,廣受學生喜歡的排隊美食,一定是價格實惠,我們點了一大碗,不過約新台幣100元左右,真的是物超所值。「恆友咖哩」就在大堂巷接近主教座堂的角落,店面小小的,但前面永遠都有排隊的人潮。

老闆夫婦忙得沒時間抬起頭來

香香辣辣的恆友咖哩,ㄙㄨㄚˋ嘴又便宜

  吃完咖哩,我們當然沒忘了我們的義式雪糕,「檸檬車露義大利手拉雪糕」就在恆友咖哩的斜對面,吃完咖哩正好可以去買雪糕。走入「檸檬車露」,老闆會先拿出冰淇淋木瓢,看看你想試吃什麼口味,不管你想吃什麼,老闆都會一一挖給你。「檸檬車露」賣的是義式冰淇淋,吃起來非常的清爽,非常適合我這種不喜歡奶味的人的口味。

「檸檬車露義大利手拉雪糕」,口味很多,每一樣看起來都很好吃,實際上也很好吃

原本就面無表情的老闆,看到我們拿出兩張折價券,一毛錢都沒付就可以拿走兩杯冰淇淋,臉上更沒有表情了。

議事亭前地旁邊、市場裡的雞蛋攤子

這裡的鹹鴨蛋長得很奇怪,還有西瓜的花紋

   吃完了義大利手拉雪糕,我們的肚子又是呈現一個九分飽的狀況。慢慢走回議事亭前地,看到廣場右邊大樓騎樓下的「義順燉奶」,想到所有的旅遊書都會強調,來到澳門一定要品嘗這家百年老店的薑汁撞奶或雙皮燉奶,我們又忍不住踏入店門,點個燉奶來嚐嚐。其實,不管是「薑汁撞奶」或是「雙皮燉奶」,喝起來都相當的香滑順口,只不過,我對奶製品實在沒有特別的愛好,所以嚐過也就罷了。

  當我們吞完一碗燉奶,肚子其實已經呈現微凸的狀況,Barbie居然說,她有種空虛的感覺,也就是那種雖然已經飽了,但好像沒有好好吃個正餐的感覺。研究了一下,我們覺得來到以熬粥著名的港澳,卻沒有吃過一碗粥品,就像是沒來過澳門,於是我們決定前往大街巷內找粥品店。到了粥品店,點了一碗肉加上燙青菜。當老闆將燙青菜端上來,我們簡直快要傻眼,燙青菜的上面竟還有厚厚的一層牛肚。就這樣,我們在肚子裡的食物已經快滿出來的情況下,硬是兩人分食這一碗肉粥,結果是連一碗肉粥都完全沒吃完,牛肚燙青菜則是幾乎沒動的情況下,結束了這一餐。有人說,浪費食物的人下了地獄就要把這一輩子浪費的食物堆積成的餿水吃完,我們兩個如此浪費,下場一定會很慘。

被我們浪費的肉粥和燙青菜 

澳門的三輪車,裝飾得也太花俏了吧!

  抱著撐到一個不行的肚子,我們又得用散步來讓肚子消化一下。走著走著,就轉入了一條古意盎然的街道,讓人有種不小心闖入專門拍攝古裝的電影城的感覺,原來這裡就是澳門知名的手信街-福隆新街。從街頭向街尾望過去,只見兩側盡是灰牆紅窗的閩式建築,處處散發著濃濃的懷舊風情。別看現在的福隆新街看起來很純樸的感覺,在古早時期,這裡可是燈紅酒綠的紅燈區呢!

福隆新街的告示牌,告示還是用手寫的,真的很有古味

很有思古幽情的福隆新街

這家成興餅家的老闆娘很熱情,拼命拿東西給我們試吃,而且是一整個餅拿給你試吃。就算吃了一堆卻沒買什麼東西,她的臉上還是堆滿笑容。

福隆新街與新馬路交叉口的德成按是有將近百年歷史的老當舖,現在已經被改為「典當業展示館」。

民政總署大樓通往中庭天井的入口,在樓梯的牆面上貼著葡國風味的青花磁磚

  • 探訪葡萄牙人的足跡

  從民政總署大樓旁的東方斜巷往上走,步行約15分鐘,就會來到崗頂前地,這一帶是葡萄牙人在澳門聚居的住宅區,因此可以看到許多的教堂與歐式建築。我發現,葡萄牙人好像特別喜歡淺黃色和淡綠色,無論是教堂或別墅,很多建築的外牆都會漆上這兩種顏色,並且在窗戶和門邊漆上白色作為裝飾。在綠蔭掩映之下,更顯得幽靜嫻雅。

  位於崗頂前地的何東圖書館。何東圖書館建於19世紀末,在1918年,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購買,做為私人別墅。何東爵士是何許人也?他就是澳門賭王何鴻燊的伯祖父。1955年,何東爵士過世後,後人依照遺囑將別墅贈給澳門政府作為公共圖書館,因此成為澳門唯一的一座園林式圖書館。

  聖奧斯丁教堂 (Lgreja S. Agostinho)。1586年,西班牙聖奧斯丁修會的傳教士在澳門以木板和茅草建了第一座修道院,五年後並將修道院遷到崗頂前地,並在此建造了一座附屬的教堂,也就是今日所見的聖奧斯丁教堂。話說當年的教堂非常的簡陋,教士用蓑草修補被風雨吹打的教堂,遠看就好像長了長長的鬍鬚,華人因此為教堂取了個「龍鬆廟」的別名,形容他長了龍鬚,後來則改寫成「龍嵩廟」。當然,經過改建之後的聖奧斯丁教堂早就沒了長長的鬍鬚,「龍嵩廟」已經不存在,但教堂旁的街道仍被名為龍嵩正街,就當作是為這一段歷史留下見證吧!

  離開崗頂前地,我們沿著古老而狹窄的巷弄往海邊的方向走,就來到一個靜謐的小廣場,這裡就是充滿葡國風情的亞婆井前地 (Largo do Lilau)。這個小廣場的周圍是澳門最早的葡萄牙人聚居地,四周林立著許多葡式建築,直到現在,還是有許多土生葡人居住在此,使這裡特別有種異國情調。據說過去在這個小廣場上有一口亞婆井,傳聞喝了井水的人無論離開多久多遠,都會再度回到澳門。現在廣場上已經找不到這口井,卻立著一個噴泉,訴說著這一段傳說故事。

  經過亞婆井前地繼續往海邊的方向走,就會來到港務局大樓。不同於葡式的建築風格,港務局大樓有著阿拉伯的建築特色,迴廊上所見到的不再是半圓形的拱門,而是伊斯蘭的尖拱窗洞。據說,因為這棟建築是給1873年派駐到澳門當警察的印度人辦公和居住的場所,所以特別為他們建造了一個具有家鄉特色的建築物。

順著港務局大樓旁邊的媽閣斜巷,就可以走到當年葡萄牙人最早登陸的媽閣廟。媽閣斜巷的別名較萬里長城,但其實非常短,步行約5分鐘就可以走完了。

  • 葡萄人最早登陸澳門之處-媽閣廟

  媽閣廟又稱為媽祖閣 (Templo de A-Ma),在澳門還是個小小漁村時就已經存在了,距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媽閣廟依山面海,大殿、石殿、弘仁殿、觀音閣,一個個的拜觀殿依著媽閣山的山崖而建。我們那天就像參加進香團一般,沿著階梯而上,一個個拜觀殿點香膜拜,因為天還下著毛毛細雨,等到拜到最上層,全身已經沾滿雨水與香灰,還真是狼狽不堪。

  在媽祖閣,我們發現澳門廟宇拜拜的方式跟台灣很不相同。在台灣,只要是在同一個廟宇,通常在入口處,廟方就會告訴你一共要點多少支香、有幾座香爐,只要依著指示,通常就可以拜完廟裡所供俸的所有神明,香油錢也只要統一捐贈到一個捐獻箱裡就可以了。但是在媽閣廟,好像每個拜觀殿都各司其事,各有自己的廟公或廟婆,各有自己的香油錢捐獻箱。或許媽閣廟的拜拜方式比較是分工制度,也就是你要祈禱什麼就到哪個殿去膜拜吧!  

  話說澳門之所以被稱為澳門 (Macau),跟媽閣廟還頗有一段淵源。據說,當年葡萄牙人就是在臨海的媽閣廟上岸,因為不知道自己來到何處,只好詢問當地人自己身在哪裡?由於語言不通,一問一答下,當地人以為葡萄牙人問的是自己站在哪邊?因此就回答是媽閣廟,又因為發音的偏差,澳門從此就被稱為Macau了。

媽閣廟的觀音殿

  在綿綿細雨中走了一個下午,有點狼狽的我們決定搭車回到福隆新街,外帶「甜杏園」的甜品回到旅館,品嚐熱呼呼的甜點並補個小眠之後,看看天氣狀況,再決定晚上的行程。就在福隆新街32號的甜杏園麥師傅甜品,店面很樸實,店內的甜品卻是一級棒的好吃,尤其是杏仁核桃糊,用磨得極為細緻的粉末燒成的糊泥,細膩的口感透出淡淡的甜味,記得一定要加上店家特製的湯圓團,好吃的程度,讓肚子還沒有完全消下去的我們還是可以吃完滿滿一碗。

  補個小眠醒來,我們決定前往南灣湖畔,體會一下澳門的夜生活,據說在這裡Pub林立,有些Pub還有現場演奏。結果,我們特別搭車到南灣湖畔,卻發現除了我們兩個之外,只有稀稀落落的兩三個人,湖畔廣場的店家也只有ㄧ兩家營業。原來,南灣湖畔的店都是快十點才會開始營業,而且這個季節,湖畔寒風颼颼,來到這邊喝酒享受夜生活的人自然也少了許多。店家可能還覺得,我們兩個在這個時候跑來做什麼呢!

澳門的夜景,遠處最高的那棟就是澳門塔

  既然喝不了酒,我們決定還是去吃晚餐好了。就這樣,我們這一天第三度回到福隆新街,並到街角的百年老店-「佛笑樓」享用我們的晚餐。這一天,又是抱著一個腫脹的肚皮,還是沒有抬腳作睡前運動就進入夢鄉了。

澳門的代表美食-馬介休球。馬介休球是用鱈魚肉揉合馬鈴薯泥高溫油炸而成,味道重鹹,個人覺得不是太好吃。

佛笑樓最著名的就是烤乳鴿,外表烤得香脆,只是乳鴿的肉實在太少了。

澳門的燙高麗菜就是很簡單的川燙過後,再淋點橄欖油,也是很中西合併的吃法。

這個只有用蛋白做成的疏乎哩,一個要港幣110元。雖然滿好吃的,但實在是有點貴。

晚上的澳門街頭別有一番風味

夜晚的仁慈堂顯得更加溫暖

仁慈堂旁邊的小巷子

arrow
arrow

    Sabrina 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