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的建築-女皇宮
吳哥之旅的第三天,我們坐著嘟嘟車前往女皇宮 (Banteay Srei),從飯店坐嘟嘟車到那裏足足要一個多小時,一路上有點顛頗,震得屁股都有點痛了,不過,看到整座幾乎是用雕刻完成的廟宇,覺得再遠都值得特地前往。
女皇宮跟吳哥其他的歷史建築一樣長期被淹沒在荒煙蔓草和樹叢中,或許因為位置比較偏遠,一直到1914年才被法國的探險家發現 (話說這些探險家真的很會找,好多失落的文明與遺跡都是被他們找出來的)。會叫做女皇宮,也是法國人的一場誤會,當初法國人發現了這座廟宇,看到整座廟宇雕琢得如此細緻華麗,且牆面上還有非常美麗的女子雕像,認為這一定是國王的妃嬪居住的地方,因此給她取了這樣的名字 (Banteay Srei 的柬埔寨語就是「 女人的城堡 」的意思)。經過考證之後才發現,女皇宮所在的位置其實是國王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送給國師 Yajnavarah 的一塊地,讓他在這塊土地上蓋一個廟宇做為晚年修行的處所,Yajnavarah 後來就在這裡蓋了一座廟宇,獻給濕婆神 (Shiva)。因為女皇宮不是國王所建造,會發現規模比起其他的建築小了許多,細緻婉約的建築風格也和其他國王家廟一派的恢弘氣勢大不相同。至於為什麼會用如此繁複精細的雕刻為建築著裝?我想,應該是因為這是要獻給神的原因。我記得以前問過一個日本的佛教團體,為甚麼日本寺院會有這麼多精細的裝飾,他們的回答是,因為從日本佛教的觀點,寺院是佛的居所,用最精美的裝飾是要表達對佛至高無上的敬意,佛教源自於印度,或許有些觀念或多或少也受到影響了。
女皇宮的門開得小小的可是有特別的用意
一般來說,要進入女皇宮都是東門進入,光是看到入口山形牆上極為細膩華美的雕刻就已經讓許多遊客讚嘆聲不斷了,除了精細的雕刻之外,會發現女皇宮的門都開得小小的,連我這樣的五短身材都得低頭才能進入,原來這又是建造者敬拜神祇的一個特別設計。Yajnavarah 把門開得特別小,正是因為這座廟宇是獻給濕婆神,所以進入廟宇必須低頭彎腰,表現敬畏與謙卑之心。入口的山形牆上雕刻的是因陀羅神 (Indra),他是天空之神,也是掌管雨水的神,出現的時候往往都是坐在一個動物上,入口雕刻的三頭象正是因陀羅神的坐騎,此外,入口的雕刻也和印度神話「乳海翻騰」的故事有關,話說善神與惡神約好一起攪動乳海,均分長生不老的甘露,沒想到惡神在拿到甘露之後自己一口吞下,毗濕奴神看到了,就拿一個圓盤往惡神拋去,將他的頭砍下,之後只剩下頭是永生的,這個惡神就是三頭象下方的獅頭,名字叫卡拉 (Kara),他是時間之神,也是死亡之神,或許因為長相兇惡有威嚇作用,所以經常被放在門口的山形牆上作為門神。
山形牆上的雕刻極為繁複精細
騎著三頭象的因陀羅神,身邊是不斷翻捲的浪花
進入東門之後,要通往正殿會先經過一道引道,走道的兩側各有一排代表濕婆神陽具的林迦 (Linga)。印度教有三大主神,為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神,梵天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神,擁有四個方向的四個頭、四隻手,坐在蓮花座上或是七隻天鵝拉的車上,主管「創造」;毗濕奴通常以人形出現,皮膚呈深藍色,四隻手臂同時持有輪、海螺、法杖和蓮花,坐騎是金翅鳥,主管「維持」;濕婆神最大的特徵就是有三隻眼,擁有四到八隻手臂,手持三叉杖、斧頭或羚羊角,坐騎是白公牛Nandi,濕婆神是毀滅之神,因為印度人相信毀滅之後帶來的就是創造與再生,因此在印度教中最受敬仰的不是創造天地萬物的梵天,反而是濕婆神,而代表濕婆神陽具、象徵生殖與創造力的林迦也常出現在印度教的寺廟裡,甚至還比濕婆神本尊更加普及。在柬埔寨的寺廟裡,林迦通常呈現圓柱狀,並被放在四角平台、也就是象徵女性生殖器官的優尼上,而優尼上還會有下凹的槽溝,並在北面有一個槽溝的開口。敬拜林迦時,信徒會舀水澆在林迦上,而順著槽溝流下的水被視為聖水,喝下可以洗滌罪惡和晦氣、淨化身心,並獲得神的庇佑。
代表濕婆神陽具的林迦 (Linga)
女皇宮最令人讚嘆的就是精雕細琢的雕刻,而那些雕刻講述的都是印度神話,對印度文化感到陌生的我們當然不太懂印度的神話,還好《地球的步方》這本書介紹得相當仔細,且在蔣勳老師《吳哥之美》的介紹下,也能夠一窺一二了。在印度教的神話裡,不斷強調世間永遠有善有惡,當神與魔在相互對抗的時後,攪動的乳海不斷有新的生物產生,世間因此得以生生不息,女皇宮的雕刻也不斷地講述這樣的宗教觀念。看過印度宗教觀,感覺對於世間這麼多不公平的現象就會覺得比較釋然,世間總是有善有惡,目前看起來的所謂不公平,從時間的長河與成住壞空的輪迴來看,自然會有消失的時候。
宛若火焰的門楣設計,石材建築卻呈現如木雕的質感,令人讚嘆不已
毗濕奴的太太 Lakshmi 以大象的聖水潔淨身體
因陀羅神掌管天空與雨水,身邊總是有翻捲的浪花
女皇宮的建築是用紅色砂岩建築而成,在陽光的照射下會呈現玫瑰的紅色,與典雅細膩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
通常濕婆神是坐著的,當濕婆神站起來的時候就表示世界即將毀滅,這幅雕像象徵的就是毀滅之舞
這個浮雕講述的是哈拉瓦森林發生了一場大火,受到驚嚇的動物,如鳥、蛇、獅子等全都往外逃離森林,因陀羅神就發揮神力,將天河的水化為一道一道的雨水降到起火的森林將火熄滅,在鳥上方那一道一道的雨水下方還雕有手的形狀,代表的就是因陀羅神的神力
曼荼羅與中央塔
紅色砂岩中因為含有大量的石英,質地較為堅硬,因此不易受侵蝕風化,但也因為質地堅硬,雕刻的時候難度很高,在堅硬的石頭上可以雕出宛如刺繡的精細畫面,對於雕工的手藝只能感到萬分佩服
這個門楣上說的是濕婆神的故事。濕婆神通常居住的地方是在五台山,當他在五台山的山頂修行時,有著無限法力的惡魔 Ravana 去騷擾濕婆神,在山底下不斷地搖動這個五台山,山裡的萬獸之王獅子也驚嚇得要逃離山區,但濕婆神不受到影響,用祂的定力定住了五台山 (Kailash)
在神龕前有猴神哈努曼 (Hanuman) 的雕像,哈努曼有神通廣大的能力,據說能夠在空中跳躍,自由改變身體的大小,聽起來很像西遊記的孫悟空呢
像是轉經輪的裝飾柱頭雕著細緻的花樣,門口望去是另一道門,綿延不斷似乎也說著不斷的輪迴
女皇宮之所以會被誤會,就是因為在牆面上那有著秀麗臉龐、婀娜身形的女子雕像,法國人誤以為是皇宮內院的國王妃嬪,但其實是印度神話裡面的蒂娃妲女神。因為女神柔和的臉龐帶著淡淡的一抹微笑,因此被稱為「東方的蒙娜麗莎」,因為這微笑太過迷人,當時法國有一位作家-馬爾侯 ( André Malraux ),便偕同他的老婆和童年的同窗好友,在一個夜黑風高的夜晚將女皇宮的七件雕刻鋸下來後打算運出柬埔寨,不過在金邊的邊界被警方發現並限制出境。1924年在海牙的國際法庭開啟了竊盜罪的審判,當時出過一本小說的馬爾侯,才華深受出版商的欣賞,也有多位知名作家聯署簽名請求免除馬爾侯的判刑,原本被判處3年刑期被減為一年,還可以獲得緩刑。最有趣的是馬爾侯後來還擔任戴高樂執政時期的文化部長,也是法國第一位文化部長,在他擔任文化部長的時候,確實也有許多政策對法國後來的文化發展與觀光都產生重大影響。不知道是否法國人生性較為浪漫,或是真的極度重視人的才華,因為要推舉一位盜寶賊擔任文化部長,在台灣應該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被稱為東方的蒙娜麗莎的蒂娃妲女神雕像
因為發生過盜寶事件,現在女神像外圍會圍上一條警戒線,要欣賞女神像只能遠遠的觀看
在對吳哥窟旅遊產生興趣之前,對於柬埔寨的印象是電影《殺戮戰場》中那個殘酷血腥的世界,對於柬埔寨的想像是充滿恐懼的。1970年代,柬埔寨發生相當嚴重的內亂,極端的柬埔寨共產黨 (紅色高棉) 在波布 (Pol Pot)的領導下,為了肅清異己,採取「寧可錯失一人、不可漏放一個」的政策,在1975到1979年,三年多的時間進行一連串的大屠殺,特別是知識份子更是一個都不放過,甚至有些人是整個家族遭到滅絕,估計死的人超過200萬人。除此之外,紅色高棉軍隊還在各地埋下地雷,使得很多無辜百姓因為誤觸地雷而身亡或是因而殘障,一直到現在,柬埔寨境內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地雷的受害者組成的樂團,在不同的風景區表演。這些樂團的表演者用殘缺的身體彈奏著悅耳的樂曲,再次提醒人們戰爭與仇恨的恐怖,少數充滿野心的權謀者會造成的災害是相當廣大且沉重的。
地雷受害者組成的樂團
在柬埔寨的田畦上看到的都是這樣的白牛
從市區到女皇宮的路上,有許多販賣棕糖的小攤子,就在路邊設灶煮起棕糖來了
變身塔 (Pre Rup)
印度教的信仰認為,國王都是天上的神,只是暫時來到人間擔任國王這個職位的統治者,死後只要經過火化就可以從善惡的輪迴中獲得解脫變回神。據說變身塔就是國王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在年老的時候為自己蓋了一座神廟,是用來舉辦火葬儀式的廟宇,因此被稱為變身塔。變身塔一共有四個門,東邊的門口進去有一個平台,目前普遍被認為是火化遺體的處所,而兩邊的藏經閣則是火葬場,因為建築有煙囪的設計,而循著階梯而上的高台上的五座塔樓,則是用來存放骨灰或舍利子的靈骨塔。除了巴肯山之外,變身塔也是吳哥窟另一個看夕陽的熱門地點,印度教認為人的死亡其實是開啟另一段旅程,而日落與日出何嘗又不是如此?就印度教與佛教的觀點,生命的輪迴就是衰敗之後再起,夕陽如此美好,似乎也不用以太過悲傷的態度去看生命的逝去。
東門進去的平台被認為是火化遺體的地方
通往最頂的高台有石獅子看照著
象徵須彌山的平台
巴肯山 (Phnom Bakheng)
在定都吳哥之前,吳哥王朝曾經在不同地區落腳,國王耶輸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在巴肯山旁邊建立都城,同時在山上蓋了祖宗神廟-巴肯寺,從此奠下吳哥王朝四五百年繁盛的基礎,也從那個時候一直到15世紀為止,吳哥都是王朝的中心。巴肯寺是以印度教為信仰中心而建造的廟宇,整座建築依著山勢而建,幾近方正形的結構一共有五層基台,一層一層往山頂延伸並不斷縮小,象徵著印度教中神所居住的須彌山,而這樣的建築結構也讓整個巴肯寺看來更加的高大雄偉。除此之外,巴肯寺五層基台的階梯,每往上一層的階梯仰角就越陡,到達最高一層,仰角幾乎超過了60度,使得建築更顯得陡峻,且階梯的踏面都非常的窄,每踏出一步都要非常小心翼翼,否則就會摔下山谷,無論是建築的仰角或階梯的踏面,都不斷提醒著來此的人們,必須抱持著敬畏的心。
巴肯山上的最頂層一共有五座寺廟,象徵須彌山上的五座山峰,且寺廟的周圍有一座一座的磚塔以環狀向外與山下延伸,那是用來存放骨灰的舍利塔,經過學者的統計,巴肯山上的舍利塔一共有108座,也反映了印度教的信仰與思想。在印度教,108代表9的極限數字,在宇宙會形成一個最完善的循環,108座的舍利塔裡面存放的是高僧的骨灰,因此可以產生很大的循環的力量。
現在,巴肯山則是成為吳哥窟看日落最著名的地方,且在高67公尺的山頂上還可以遠眺吳哥寺 (Angkor Wat)。不過,風雨的侵襲與長年以來的風化現象,使得巴肯山的寺廟多處都已經傾頹坍塌,因此世界文物基金會 ( World Monuments Fund,簡稱WMF) 開始進行巴肯山的研究與修復計劃,為了避免過多遊客對巴肯山造成損害,2011年開始在巴肯山的山頂進行遊客人數管理,也就是5:30之前到達山頂入口的遊客才能進入巴肯寺,如果是5:30以後到達入口,就算只差一分鐘也是會被警衛請下山的。
從巴肯山遠眺吳哥寺
太陽開始緩緩下山
太陽落到一定的高度又是不一樣的景致
巴肯山上一座一座的舍利塔,即將西沉的太陽已經變成粉紅色
留言列表